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打破教育的藩籬


拜讀周祝瑛教授期待教育翻轉偏鄉弱勢的文章,文中提到是教育資源分配與如何精緻的執行看完文章,剛好新竹縣教育處邱乾國處長來訪,我們共同聚焦於縣市政府與「國立高中職」策略聯盟發展,共享教育資源的方策,因為十二年國教的到來,縣市政府與「國立高中職」之間必須要拋棄本位思維共同合作,否則縣市政府的十二年國教執行力無法落實到後期中等教育,而「國立高中職」雖然招收了地區上大部份的國中畢業生,但卻無法正視融入地方教育發展特色。
  縣市政府目前面臨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常採取設立縣市立高中」的方式來達到縣市政府想要發展的教育目標,這樣的作法在早期還可說是促進地方繁榮發展,但現在除了要考慮新建校舍、人事成本外,更要注意少子化的紅海競爭,生源的版塊就那麼大,新成立學校就代表原來學校的生源必定會短少,儘管多數學校努力發展特色,博取社區認同,但新設學校搶生源衍生的教育資源浪費問題還是不容忽視。
   所以我建議縣市政府可以把資源、想法跟國立高中職協調合作,利用國立高中職現有的師資設備再加上一點資源就可以獲得很大的效果,例如,新竹縣峨眉國中設有「茶道」特色課程,深受地方及教育主管機關肯定讚賞,外賓參觀絡繹不絕,但學校也受到家長質疑參加此課程學生的升學進路問題,因本校有園藝科又有茶園,經過兩校的懇談溝通,本校馬上加入高職特色甄選入學讓這些學生未來可以延續進而寬廣他們的特色學習,縣府要做到的是補助我們原來沒有資金建置的茶園灌溉系統以及引進更充分的本縣農業發展訊息,以達到產學合作的目標,我們不擔心進入本校的孩子學科成績可能不理想,我們在乎的是孩子是否能得到適性發展。教育是無遠弗界,那能去考慮「國立」、「縣市立」的問題?
   同樣地在學校體育、近年很夯的雙語學校方面,縣市政府都可考慮跟國立學校合作,何必要大費周章另成立一所學校才能達到目標?當然,面對此,雙方都要誠懇溝通放下本位。雖然國立學校經費來自於中央,但當我們學校的孩子大部分來自於本縣市,我們當然要瞭解本縣市的中等教育目標與發展特色並與之緊密配合,相對的,縣市立政府也應該開闊胸襟,邀請國立高中職校長參加本縣市中等學校校長會議,並且打破財源界限投入少許資源幫助國立學校轉型蛻變成為本縣市特色學校。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從入學方式的改變已經看出地方縣市政府主導的明顯痕跡,隨後的課程規劃與執行,如果還有因學校不同隸屬產生的盲知鴻溝,教育發展互相抵消的負向,實非教育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