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協同學習

最近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教學炒得火熱,再次看完佐藤學教授「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對於「協同學習」的教學方法深感憧憬。它是建立於互相學習的關係,並非互相教導的關係,互教的關係是單向的,也可以說是「多管閒事」的關係。而互學關係是「若無其事的體貼」。在互學關係的溝通是借助「Hello,這題怎麼做?」之類低學力學生的問話所形成。倘若不懂得孩子不發問,懂得孩子也不會主動教。不過,一但不懂的孩子主動求援,他們也會真誠做出回應。這種「若無其事的體貼」結成的互學關係,是有效發展「協同學習」的基礎。

而教師在協同學習的指令不是「懂的學生教不懂的學生」,而是「不懂的學生不要老是一個人思考,可以問問旁邊的同學。」

我曾經在我竹女任教的班上實驗這種教學法,結果書上預期的「進度變慢」、「上課時學生喋喋不休」的狀況全部出現,但學生變得比較喜歡學習,課堂上樹立了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沒有一位同學被放棄,活躍了學習的對話。而在段考這種總結性評量時,學生的成績卻全部下滑。這種結果說明這種教學法不好嗎?還是不適用在臺灣?我想都不是,原因可能是,第一,我並沒有受到完整協同學習教學法的訓練教學,所以不能控制很多變因。第二,學生喜歡學習與分數並不是完全相關的東西,他們可能厭惡學習,但被教師的傳統教學推到好成績。如今因喜歡學習,而解除了對成績的敏感,所以成績下滑。但如果長久下去,相信興趣學習會把成績拉起來。

雖然因為進度壓力,沒有繼續協同教學法的實驗,但我認為21世紀是變革最大的年代,學生要會的能力絕非傳統分數所能彰顯的能力,在知識社會中,更要從量的重視轉換為質的重視,學生懂得知識是體驗、親自做得來的才有用。「協同學習法」值得大家嘗試。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打破教育的藩籬


拜讀周祝瑛教授期待教育翻轉偏鄉弱勢的文章,文中提到是教育資源分配與如何精緻的執行看完文章,剛好新竹縣教育處邱乾國處長來訪,我們共同聚焦於縣市政府與「國立高中職」策略聯盟發展,共享教育資源的方策,因為十二年國教的到來,縣市政府與「國立高中職」之間必須要拋棄本位思維共同合作,否則縣市政府的十二年國教執行力無法落實到後期中等教育,而「國立高中職」雖然招收了地區上大部份的國中畢業生,但卻無法正視融入地方教育發展特色。
  縣市政府目前面臨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常採取設立縣市立高中」的方式來達到縣市政府想要發展的教育目標,這樣的作法在早期還可說是促進地方繁榮發展,但現在除了要考慮新建校舍、人事成本外,更要注意少子化的紅海競爭,生源的版塊就那麼大,新成立學校就代表原來學校的生源必定會短少,儘管多數學校努力發展特色,博取社區認同,但新設學校搶生源衍生的教育資源浪費問題還是不容忽視。
   所以我建議縣市政府可以把資源、想法跟國立高中職協調合作,利用國立高中職現有的師資設備再加上一點資源就可以獲得很大的效果,例如,新竹縣峨眉國中設有「茶道」特色課程,深受地方及教育主管機關肯定讚賞,外賓參觀絡繹不絕,但學校也受到家長質疑參加此課程學生的升學進路問題,因本校有園藝科又有茶園,經過兩校的懇談溝通,本校馬上加入高職特色甄選入學讓這些學生未來可以延續進而寬廣他們的特色學習,縣府要做到的是補助我們原來沒有資金建置的茶園灌溉系統以及引進更充分的本縣農業發展訊息,以達到產學合作的目標,我們不擔心進入本校的孩子學科成績可能不理想,我們在乎的是孩子是否能得到適性發展。教育是無遠弗界,那能去考慮「國立」、「縣市立」的問題?
   同樣地在學校體育、近年很夯的雙語學校方面,縣市政府都可考慮跟國立學校合作,何必要大費周章另成立一所學校才能達到目標?當然,面對此,雙方都要誠懇溝通放下本位。雖然國立學校經費來自於中央,但當我們學校的孩子大部分來自於本縣市,我們當然要瞭解本縣市的中等教育目標與發展特色並與之緊密配合,相對的,縣市立政府也應該開闊胸襟,邀請國立高中職校長參加本縣市中等學校校長會議,並且打破財源界限投入少許資源幫助國立學校轉型蛻變成為本縣市特色學校。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從入學方式的改變已經看出地方縣市政府主導的明顯痕跡,隨後的課程規劃與執行,如果還有因學校不同隸屬產生的盲知鴻溝,教育發展互相抵消的負向,實非教育之福。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操場夜晚

鄰近傍晚 太陽被逼到天際只剩一點白
你我互訴心事 忽然燈光乍現 
實在無處躲藏 就恣意享受這美麗的情景吧
雖然有點害羞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牛欄河畔---關西容顏 在地書寫


「關西容顏 在地書寫」出版敬序
    自去年有幸到關西高中服務,「牛欄河畔」便定時出現在我桌前,是有些疑惑,疑惑一個山城怎會有在地容顏報導的刊物?但更多的是讚嘆,讚嘆是誰發起這麼大的心願,從事如此需要耐心、毅力的文化刊物編纂工程?直到拜讀曾服務本校的外交官鄒元孝老師所發表的「關西農校五年」,文章中濃郁的關農情、地方心使我更想積極認識這群立足鄉土、關懷社區的『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成員。

    那時,萬金蓮主任幫學校的忙在校兼課,我幾次前去致意卻撲空,後來得知她帶著孩子們到牛欄河畔訪幽溯源。文化重要的不只是存在,更重要的是傳承,萬主任做到了!初時也許孩子們在河畔茫然不解,但文化薰陶如風行而草偃,相信先人前輩的一步一腳印以及地理環境的永續必能逐漸深深烙印於孩子們心中,只要我們持續耕耘。

    後來,參加鄉土協會的會員大會,見證了成員們的投入與熱誠,於是欣然接受萬理事長的邀稿,寫了一篇「牛欄河畔的沉思」。起初心中想著答應得如此草率,不知能否如期交稿?但沒想到一個春節年假,下筆有如神助,如期完成。深思其中原因,雖然我不是在地關西人,但刊物的主旨與目標完全和我的成長足跡緊緊相扣,彼此的脈動頻率幾乎相同,因此我寫文章的過程毫無窒礙,並且抒發 出我對故鄉思念的情感,這就是「文化」的可貴。

    關西的母親河牛欄河,晝夜不捨、靜靜地流過關西市區,透過東安古橋連結了「鹹菜甕」數百年的傳奇,此紀錄由最佳社區報導「牛欄河畔」逐一完成。我常想,偉大的人事物不乏其人為之傳頌,而平凡的人事物也盡力在刻劃它的生命歷程、熱情展現它存在的足跡,由於它的味道我們更加熟悉,因此更值得我們發掘與傳承。感謝所有曾為這份刊物盡心盡力的前輩們,這真是既令人佩服又令人羨慕的幸福使命!

                                         國立關西高中校長吳原榮
                                                         2014.10 謹識